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安防外企的本土化

在中国本土的安防企业如过江之鲫往海外市场拓展的时候,外资安防企业在WTO之后的优惠政策下,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这种本土经营有其深刻的经验价值,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资讯频道文章B
  在中国本土的安防企业如过江之鲫往海外市场拓展的时候,外资安防企业在WTO之后的优惠政策下,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这种本土经营有其深刻的经验价值,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外企在制造环节上的本土化一直在进行

  在安防行业,大家近几年关注比较多的是监控类外企的本土化行为,尤其关注日系、韩系监控类企业的本土化制造进程。但按发生时间看,报警类的外企在中国制造的历史最长,尤其当年的安定宝、迪信在各自深圳和珠海的制造工厂已超过十年了,当然这两个品牌现已改了名号。与此同时,这些年几大台湾监控类制造企业也在深圳、苏州、上海等地本土化生产。根据相关消息,还有相关欧美日外企在紧锣密鼓的推动本土制造进程。所以,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安防外企在中国展开本土化的制造是必然趋势。

  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制造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种类型。初级阶段即直接部件进口,然后在中国的工厂里完成成品的组装工序。高级阶段则除了少数核心部件进口外,其它配套元件全部实现本土化采购和组装,最后推出成品。相比中国本土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外企仍然保持了品质与档次和国产品不一样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外企有核心技术,其次是它们对相关元器件的采购和生产制造方面的品质控制确实有优秀之处。

  除了以上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种外企本土化制造模式外,还有其它模式。例如有的外企会保留一些型号在本国生产,然后拿到中国市场销售,所以有的中国客户会发现有的型号资料上会注明其本国原产地的信息,当然这种型号的价格肯定较中国生产的型号贵些。

  还有的外企会直接在中国制造商那里贴牌生产一些产品,然后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所以有的中国制造商会想不明白,怎么同样的东西到了某一外企手上,身价就翻倍销售了呢?道理很简单,中国企业只掌握了制造环节,而外企掌握的是研发、品牌和渠道,制造环节可以转移到中国,但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外企手上。当然,那种纯粹通过贴牌弄来的本土制造商的产品,其质量也好不到哪去。所以,这种模式下,外企更多是在卖它的品牌价值给中国的用户。如果要细分这种贴牌类型,那就是这类外企贴的产品有的来自台湾制造商,有的则来自中国大陆的制造商。

  还有一种外企本土化制造的模式,即外企以产业资本的模式直接对中国本土的制造商进行并购,通过对被收购的企业重组或整顿,实现制造本土化。以此可以建立中国的制造基地,为其全球产业链服务,同时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收益。这类模式在对讲、DVR等产品领域已有体现。

  安防外企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制造主要是为了降低制造环节的成本,其次是在WTO优惠条款下充分降低关税及物流的成本,甚至还可以享受到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优惠条件,例如税收优惠等。甚至项目照顾,例如重庆市就热情邀请安防业界某外企到重庆设厂,而这家外企就婉转的要求当地政府照顾其安防项目。

  研发环节上的本土经营表现为核心技术在国外,但应用技术向中国用户贴近

  可以看出,安防外企虽然制造业务落地在中国的生产车间里了,但核心技术的研发多数还是留在他们本国。这不是安防特有的现象,各种行业的外企基本都是如此来中国发展的。不过有一个最新的现象出现,有一部分安防外企在中国本土制造的过程中,它们对本土用户的需求重视程度越来越快,响应也越来越快,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备货库存和物流速度上,还体现在应用技术快速满足本土需求方面。

  例如中国DVR制造商比较自豪的是其应用技术与功能满足了本土用户的需求。同样的道理,做摄像机的外企在快速推进的工作就是满足本土化的应用需求,例如索尼就设立了本土研发部门,研发人员干的就是本土应用技术的开发工作。这种悄然的动作,不仅在模拟摄像机领域展开,在IP摄像机、门禁、甚至DVR领域都有外企在这样去做。所以,中国本土安防企业在得意于自己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优势时,是不是要绷紧了这根神经?反过来看,中国的安防用户可以开心了,工程商也开心了,因为以前榆木脑袋不开窍,响应本土化需求拖拉一年半载的外企终于愿意围绕中国用户的需求来做改变了。至于那些仍然坚持其国外模式不愿意变通的外企,市场会教育它们成长的。

  市场环节上的本土化经营并不是每家外企都玩得通透

  多数人关注外企本土化经营,主要关注点在制造环节上,其实外企的本土化市场推动与管理工作也一直在展开,自从WTO之后,相关外企品牌的代理商就逐步丧失了市场推广的话语权和操作权。目前安防外企在中国的市场推广与经营,多数已由外企自己管理和决策,并且操作的内容早已不是打两个媒体广告,参加几个安防展会那么简单。

  目前安防外企在中国市场上除了媒介和展会推广动作外,在品牌管理,渠道推广,项目推广,行业推广等层面上动作也比较多,只是不同的外企表现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在中国安防市场经营优良的外企,除了他们的产品策略到位之外,市场层面的相关策略到位,也是重要的成功因素。不过也有些外企已经犯过或正在犯错误,它们盲目的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而不顾自己的企业现状,也不顾产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市场环节的操作上乏善可陈。还有的外企在市场管理环节上没有专业的懂本土市场的人员,它们那些貌似资历深厚的高管,其实在安防行业的市场操作上,是门外汉。

  也有深厚了解中国市场特质的外企,在市场宣传与推广上,摸透了用户的心思和其中的行情,在宣传上就差没将牛皮吹破,它们的一些产品参数变成了“注水猪肉”。虽然安防行业内的人都知道此类外企吹的是什么,但就用户不知道,工程商则乐于这类外企狂吹忽悠用户。不过其它外企想不明白,为啥这用户就不长脑袋判断一下同类产品谁的参数更准确,谁的参数被注水呢?所以,这是中国特色。

  销售环节上的本土化经营

  以前安防外企是不介入销售环节工作的,它们的销售主要是面对渠道伙伴,但随着市场的竞争,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有的外企已经建立了真正的销售队伍。这类销售队伍主要围绕项目打转,虽然出货还是从渠道商出,但渠道商在项目上体现的价值很小,因为项目真正做下来的功劳是外企销售团队的,或者是销售团队与工程集成商联合完成的。[nextpage]

  所以,有些渠道商前两年还在叫喊外企越级操作,让渠道商无法控制产品利润,变成了搬运工的角色,但现在这样叫喊的渠道商越来越少了。因为按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渠道商能当搬运工的角色已经不错了,用户需求特征在变,这使得一些项目直接将外企推到了销售第一线,这时用户和具体工程集成商变成了外企的眼中红人,同时渠道商的身价下滑,讨价还价的本钱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不同的外企在中国的营销模式不一样,所以,目前外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本土化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有的外企仍然倚重渠道商,有的则倚重工程集成商,还有的直接到工程项目上去操练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各类外企都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这些团队根据企业营销模式的不同,将其销售的重心放在了不同的目标对象身上。这种外企本身特征和中国市场结合的销售本土化,对本土合作伙伴的影响力最深远。并且这种由外企独立建设的销售团队,在市场上执行企业的策略,维护外企的利益时显得更彻底一些,因为历史原因,也因为渠道商对自己利益的保护,包括工程集成商对自己的保护,它们不可能像外企自己的团队一样在项目中死守自家的品牌,一旦出现不利自己局面时他们会换其它品牌来推入项目中,但外企自己的销售团队没有这个进退自如的空间。

  工程环节上的本土经营将可能以产业资本收购为先导

  安防外企为何不做工程业务?不是不做,而是目前中国安防行业的工程业务这块还不具开放性,尤其在一些行业性项目市场上。但是外企不可能不涉足中国的工程项目,可以预见,安防外企涉足中国的安防工程业务是迟早的事情,尤其那些不涉及国家安全或行业安全类型的项目。

  目前就有少部分合资或独资的外企在中国做安防工程项目,不过它们的业务对象目前还比较狭窄,主要以外资在华银行、企业、领使馆等项目为主,例如中以联科、泰科等外企或合资类型的企业。比较明显的是目前泰科在各地工程业务的动作比较大。对于那些有系统集成能力,产品线又很完整的外企,它们什么时候启动工程业务呢?当它们进入安防工程业务的时候,势必会对安防行业的生态结构带来新的重组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本土的工程集成商准备好了吗?并且可以肯定,相关外企进入工程业务领域,不会从基础做起,他们会运用产业资本来收购相关的本土工程集成商,然后快速展开安防工程业务。

  外企在管理上的本土经营是走向本土化的最后一步

  安防外企要完成前面所说的各个环节上的本土化,最终要从管理思维上本土化,只有管理思维本土化了,相关工作的本土化才能真正的推动起来。不过,安防外企的管理思维要本土化,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真正做到,因为这需要将外企的先进经验与本土的实践经验结合,还得将外企的标准化体系与本土的特色需求结合,这些结合首先需要本土化的管理团队结合才能实现。

  所以,观察一下各家外企在中国的管理团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出外企的本土化程度。不过外企在团队结构上要实现本土化,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安防行业中的外企,它们派驻中国的高管不少也像走马灯式的更替,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中国的市场,不懂中国的本土化。虽然有的外企配备了一些本土化的管理人员,但其中有些空降或海龟背景的本土管理人员懂的不是产业与市场,他们更懂的是如何迎合老外的思维,这个关键的衔接层出了问题,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出问题的机率就会增大。当然,安防外企在管理层面上的本土化不到位,才能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空间,要是这些外企管理都本土化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外企本土经营的利弊

  外企在中国市场上实现了本土化策略,可以用效的降低生产物流环节的成本,提高响应市场的效率,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掌控市场,推动市场,并及时的制定适合市场需要的策略。除了对企业自身有利之外,外企本土化还有利于促进跟随它发展的合作伙伴的成长(当然在不同市场时期,获得推动成长的合作伙伴类型不同,例如早前是渠道商得到发展,现在是相关核心集成商得到发展)。另外,外企本土经营,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安防经理人,这些经理人群的扩大,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推动中国安防产业的发展。

  不过,外企本土化,也有潜在的弊病存在。在生产制造环节,业界已有工程集成商在抱怨,即个别本土制造的外企产品,卖的是外企价格,品质与国产的差不多,那种纯粹贴牌国内厂商产品的外企品牌产品,其价格与价值就更不匹配了。在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方面,外企本土化,对产业链上的一些合作伙伴来讲,是话语权加剧降低,丧失对市场的控制权,最终是利益的丧失。从产业竞争来看,安防外企在中国市场上本土化快速推进,将加大外企在核心市场上的控制能力,从而在一些产品、一些行业市场上形成外企垄断,对本土企业的压力加大。

  外企本土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外企在制造环节的本土化基本告一段落,但不排除还有其它安防外企继续以产业资本收购的形式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的事件发生。尤其对那些有生产规模和基地,但已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本土企业,或者本身也有外资元素的企业(或者集团)。个人觉得,外企在核心技术上的研发不会太多的迁往中国并实现本土化,但应用层面的研发本土化力度会加大,从而形成核心技术在海外总部,产业链最底层的制造环节在中国,而有关中国市场的应用技术贴近中国用户做开发的格局。这种制造与研发本土化特征,在其它产业已经成熟,在安防行业也将逐步形成。

  在市场与营销环节,目前已基本形成本土化格局,预计相关外企在片区市场的外派机构还将继续完善,对市场和营销体系的控制能力还将加强,在这种加强基础上,外企将与真正主导中国安防未来市场的主导力量(如工程集成商、运营商、用户)联手控制高端市场,并形成外企间的激烈竞争和对新加入者的挤压。

  在工程业务环节,包括运营服务环节,只要政策放开,可以肯定,已在中国展开业务的外企以及新来的拓疆者,将快速利用产业资本甚至金融资本扫荡这一领域的核心市场,进而形成安防外企在中国的工程业务和运营服务的操作,因为比起这些欧美外企所在国家那些成熟且饱和的市场而言,中国工程业务与运营服务市场,简直是金矿市场。

  基于制造、研发、市场、营销、工程、运营等方面的本土化,安防外企在管理上的本土化还将快速推进,懂中国安防市场特征与规律,有切实战略规划与实施能力的本土化高管人员将成为安防外企青睐的对象。这将在安防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间形成人才流动加大的趋势。

  总之,安防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将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重推动下在中国的安防行业展开,虽然产生的各种形态不同,但有一个根本点是相同的,即安防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不意味它们就变成了本土企业,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所在母公司获得更大的中国安防市场收益。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