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指纹IC卡系统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经历了近10年缓慢的自然增长,凭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东风”,生物识别技术即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安全隐私保护、以及不可替代的证、卡、照系统的强劲需求,未来几年,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的增长速度将会高于整体市场的增长……
资讯频道文章B
“过去几年,客户对生物识别产品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厂商积极引导;而如今,很多客户已经能主动上门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杭州中正生物认证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经理蔡志亮颇有感慨的一番话,成为当前生物识别市场需求增长的真实写照。

\r\n\r\n从本刊刚刚对国内10多家主要生物识别厂商进行的市场调查来看,2004年国内生物识别市场增长形势喜人,整体需求增长率接近50%。看到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生物识别厂商喜在眉梢,笑在心上。在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厂商们也明显感受到目前生物识别产品的局限性:应用领域狭窄,主要以门禁考勤为主;应用规模较小,并未形成产业化;市场缺乏更加适合的产品或方案……

\r\n\r\n“未来的产品开发趋势是扩大产品的应用面,寻找更适合的产业化产品方向。”西安青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纹识别分公司的副总经理史延东表示。而综合当前各项技术的发展水平、使用成本、市场需求及人们的使用习惯来分析,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指纹识别系统同成熟的IC卡技术相结合将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发展前景。

指纹IC卡市场规模渐显
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除了用于门禁考勤外,主要用于各种证、卡、照系统。目前在国外,此类产品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且早已形成规模。如很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生物护照、美国使用的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ATM银行卡等都是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



就国内市场来说,虽然国家暂未启动大规模的身份证、护照及银行卡项目,但指纹IC卡识别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规模也日渐明显。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指纹IC卡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府工程的暂住证、社保卡,医疗行业的就诊卡和献血证,教育领域的准考证、培训卡、商业领域的会员卡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



根据佛山华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内生物识别市场的主要分析和研究员毛巨勇的统计数据,2002年,国内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规模为1500万元,约占当年整体市场份额的15%;2004年预计规模将会达到3300万元,并将占据整个生物识别市场10%的份额。虽然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2004年的预计规模只占据了整个生物识别市场的10%,但在过去的两年间,IC卡指纹识别系统的市场销售总额增加了1800多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50%。



同时,毛巨勇还分析道:“IC卡指纹识别系统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应安全隐私保护、以及不可替代的证、卡、照系统的强劲需求,预计未来几年它会以高于整体市场平均增长的速度发展,未来三至五年内,其在整体指纹识别市场应用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增加至35%左右,甚至更高。”



而北京艾迪沃德公司的总经理佟维也表示,生物技术与智能卡相结合在身份证件、金融、护照等方面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应用领域广泛,与IC卡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在产品的识别速度、识别准确率、系统通用性、隐私保护等方面都优于单纯通过指纹进行认证的生物识别系统。

优势一:加快识别速度
生物识别产品之所以能在今天为人们所接受,主要因为它的高度安全性与便利性。根据本刊进行的市场调查统计数据,有71%的厂商反映:客户在选购生物识别产品时,非常重视使用的便利性。然而,由于受核心算法水平以及图像采集质量的影响,生物识别产品的识别精确度还不能达到100%。如指纹识别目前还受到认假率(FAR)和拒真率(FRR)的影响。因FAR和FRR引起的指纹识别速度问题着实让人烦恼,有时用户必须反复按几次指纹才能通过验证。当存储中心的数据量增加(如1:N比对)时,指纹识别的速度还会更慢。



为了提高识别速度,也有一些实力较强的厂家在核心算法上寻找出路。有关专家认为:算法的改进在短期内还不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仅仅依靠指纹技术本身提高识别速度的效果比较有限,而搭配使用成熟的智能卡技术则帮助人们很好解决识别速度问题。



目前,基于IC卡的指纹识别系统主要有两种模式:与ID卡或与IC卡相结合。两种结合方式应用场所有些不同,但利用的却是相同的原理:它们都是通过直接对比ID卡所代表(或IC卡所存储)的生物特征将1:N的识别方式转化为1:1的比对,通过减少系统的运算量而提高识别的准确率,使识别的速度大大加快。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际使用经验都可以证明,搭配刷卡要比仅仅只输入指纹进行验证更加节省时间。例如,如果1:N比对时需要的时间是2秒,而用于1:1比对的时间却可能小于0.5秒。



以与ID卡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为例,指纹特征模块已预先存储在识别设备和系统中,而卡片中只预存了ID编号。ID编号代表个人的生物特征,因此也被称为ID卡,实际上它是一种只读的感应式IC卡。刷卡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输入ID,而另一方面可以使识别系统根据编号快速找到与现场指纹相匹配的模板,实现1:1的高效比对。



我们欣喜地发现,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搭配刷ID卡进行认证的指纹识别仪和掌型识别仪,它们目前还主要用于门禁考勤领域。杭州中正的蔡志亮说:“识别系统中存储的指纹数量太多的情况下,由于运算量过大,容易出现乱假现象。而生物技术与IC卡相结合后将大大提高系统识别的准确率。”

优势二:提高系统的通用性
对于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证照卡系统的指纹IC卡来说,它的使用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应用。即:使用这种卡片并不需要预先在指纹识别设备和系统中进行指纹登录。IC卡内存放着持卡人的指纹模板,系统可直接对IC卡中存储的指纹特征与持卡者的指纹进行现场比对,从而确认持卡者是否是卡的真正主人,完成有关管理和控制。



与IC卡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不仅识别速度快,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指纹识别设备的通用性。持卡人可以在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上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一张指纹ATM卡,无需事先登记指纹,你就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一台ATM机上取款。这种使用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脱机系统中用户在不同指纹机上进行验证的便利性等。对于识别系统来说,由于内部并不需要登记可使用的指纹数量,因此极大限度地扩充了整个系统的容量。

优势三:便于个人隐私及安全保护
当生物技术以其高度安全性逐渐受到人们的亲睐时,国外有关人员通过采用新型的材料以及工艺过程使用伪造的指纹成功地通过了安全系统检验的消息一经传出,使得人们对这项几乎完美的技术产生了怀疑。人们担心,一旦隐私泄露、被盗,被人利用怎么办?



毛巨勇从个人隐私和安全角度阐述道:“将指纹特征存储在IC卡上,指纹模板数据的保存由使用者个人负责,随身携带,更加安全,生物特征被模仿甚至被盗窃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减小;因指纹数据由自己保管,无泄露之忧,故可完全满足隐私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据杭州浩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黄平生介绍:“在使用指纹IC卡时,为了保证使用过程的高度安全性,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正在考虑在IC卡内加装谐处理器(即卡内操作系统)。这样,所有的比对过程都在卡里面进行,而不是在本地设备或者远程中心完成,更加有利于个人指纹特征的保护。”

优势四:较低的使用成本
为什么生物识别的终端还没有普及到人人都有?为什么国内的生物识别产品大多应用在考勤、门禁领域?的确,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仍然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成本问题。深圳创先智能科技公司技术部经理秦明认为:“生物技术与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结合实际上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普及,最主要的还是成本问题。”基于对成本的考虑,这还牵涉到各行业终端厂商之间的合作问题。其他厂商还必须权衡采用生物技术后对自己利益有何影响,对消费者又有何影响,然后才会做出决定是否要与生物技术厂商进行合作。



而对于基于IC卡的生物识别系统来说,它就具自己明显的优势:IC卡技术本身不属于高端的技术,也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与指纹技术的结合相对比较容易;而且,IC卡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使用智能卡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现阶段,为了解决价格问题,人们正在利用成熟的IC卡技术,将大信息量的人体生物特征与传统的卡式认证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部分商家已经看到了智能卡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广阔前景,开始了具体产品的研发。如创先公司即将推出小型化、没有键盘的IC卡指纹读头。这种产品将给用户提供多种选择:若指纹模板存储在IC卡内,进行验证时先刷IC卡,然后按放指纹进行验证;若指纹模板存储在读头内,可直接按指纹进行验证;也可刷IC卡后再按放手指进行验证;若设定IC卡刷卡直接通过,则只需要刷卡。据秦明介绍,该产品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身份认证的场合,如工厂、写字楼、会所、学校、机关以及政府等。



将人体生物特征与日益成熟的IC卡技术相结合,使得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得以改进和增强,而成本的下降也使生物识别产品的更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